道家、道德经与中华文明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分享的题目是:道家、道德经与中华文明。题目很大,我主要以小角度、非学术的方式谈三个问题: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二是老子及其《道德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的基本点在哪里?三是当前我们如何向世界表达文明形态?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一些人,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说:国学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家文明。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全面和准确。第一个提出异议的可能就会是道家。首先,道家老子是儒家孔子的老师,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也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毕竟说明了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其次,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道家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最大,涉及面也最广,昨天和肖钢、刘兆英、柴晓明三位老师还谈到了这一点。肖钢老师还认为,老子《道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著作之一。屠呦呦老师的中国第一个医学诺贝尔奖,就是受道家葛洪医术的启发而获得的,而儒家,在历史上科学技术的贡献则远不及道家。再次,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大王朝和盛世,比如汉唐宋明元以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道家都曾作为主要治国理念和指导思想。还有一点,道家对中国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在某些方面也超过儒家和其他思想流派。第二个提出异议的可能会是法家,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是法家创立的,百代犹行秦法制,到现在我们现代国家治理的大体结构还是法家和秦王朝奠定的郡县制基础。当然,第三个,若以信众论,佛家或许也会不服气。第四个,若以先秦时的影响力看,墨家也会有意见。

    其实,这种观点和争论,本身就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阴阳和思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符号~太极图也是阴阳鱼的形象。若以身心取象,我们的头分左脑右脑,心分左右心房心室。习主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若以基因论,基因也是双螺旋结构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

    基于此,我和很多学者有个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结构是儒道互补的,道家是阴,儒家是阳,共同裹挟着内生的、外来的文化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儒家的影响虽然很大,但不是一脉单传、一家独大的。钱穆先生等也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法家是儒道派生的,墨家的影响不大不久,佛家和其他文化在历史上属于外来文明,其中佛家最有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禅宗也是深受儒道影响而形成的。

    ■第二,老子及其《道德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的基本点在哪里

    那么,有没有什么路径和方法能够越过这种基于思想流派的争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以为是有的,那就是语言文字。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或者说是文明的基本细胞,一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初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语言文字,当然在其后来的延续和发展中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从这个角度讲,有四个字两对相对的字词和概念堪称中国文化大厦的基石,一对儿是阴阳,一对儿是道德,体现在哲学、政治、伦理、文学、乃至科学和风俗等方方面面。如果我们翻阅先秦诸子的经典,你也会发现,阴阳思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而道德则是最重要的哲学、政治和伦理概念。如果我们再用今天的大数据的方式对先秦诸子典籍进行检索,我相信除了虚词助词以外,道和德也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词之一,而对道和德有比较成熟的、系统的诠释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换句话说,道和德的概念是老子及其《道德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的基本点,而基于道和德的概念所形成及阐发的道家乃至其他各家思想的价值则更有意义。

    老子《道德经》究竟讲什么?依我看,很简单,就是讲道德的。何以见得?你看,老子的著作通行本叫《道德经》,帛书本叫《德道经》,题名之义理不外道德二字。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明确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葛玄曰:“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自然经也。”严遵引《庄子》曰:“昔者老子之作也,变化所由,道德为母。”在道教那里,老子也被尊奉为三清中的太清道德天尊。如此看来,岂用繁杂论辩,何须舍本逐末,老子岂不是讲道德的?老子《道德经》自然也言及其他,但老子所讲其他云云,皆出于道德二字。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后学若言其他而舍道德,皆是横生枝节,失其根本矣。

    我们看《道德经》通行文本,言道字者70余处,言德字者40余处。老子所说的道德究竟何义?或者说何谓道德?我们以后再详细论述。若不以宗教和丹功论,简言之、概言之:物之本源、事之规律、真之实相谓之道。道者,导也,不可悖也,悖道则逆;物之本性、事之规范、善之价值谓之德。德者,得也,不可失也,失德则乱。修道贵真,重在明理,天理明则德自昭而人自新;修德贵善,重在缮性,人性缮则心自正而意自诚。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对道家而言,道就是世界观,德就是人生观,尊道贵德就是价值观,秉道而为、厚德而为、假物而为、因势而为就是方法论。

    ■第三,当前我们如何向世界表达文明形态

    这一点,算是个小节。在一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中,人们常用儒家文明代表中华文明,包括很多著名的西方学者,如韦伯、亨廷顿、汤因比等,当下很多国内的学者也有这种倾向,今天看来,这种表达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如前面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结构是儒道互补的,不是儒家一家独大的;二是儒家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认知和评价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等;三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结构复杂的国家,儒家一家独表也不合适;四是儒家文明也无法涵盖、无法代表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文明。综上,我认为,当前的中国,向世界表达其文明形态不宜单独使用儒家文明,而应该基于中华民族的概念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使用中华文明来表达我们的文明形态!

分享到: